食醫助行:移動翻轉偏鄉的包容式創新

--

壹、前言

沒有移動就沒有生活。舉凡高齡長者的就醫、兒童到校的就學、婦幼孕族群的就養,一般中壯年人的就業與大大小小的社會參與,沒有移動,就沒有上述的生活圖像。在偏鄉或原鄉,移動更是人民最真切需求、但卻又難以取得的服務。原偏鄉因為缺乏大眾運輸條件,在交通服務供給不足限制條件下,如何滿足偏鄉民眾生活外出的移動需求?

從社會經濟面來看,「共享交通」的概念會是補強偏鄉移動服務的一個可能的解方。在偏鄉交通資源貧瘠的狀況下,不同運具、不同使用者(物資)的運輸整合有其必要性。而如何在網路科技與行動裝置的助力下,加速共享運具的發展,建構有效的「共享移動服務資訊平台」,以直接或間接方式媒合供給端與需求端,成為近年來偏鄉政策關心的議題之一。本文主要以包容式創新來探討原偏鄉如何透過不同運具過剩的產能,開創出更多樣化的移動服務模式,活絡地方經濟效益與社會福祉,以及同時創造出具有永續經營的社會商業模式。

貳、「食醫助行」包容式創新移動生態體系

「包容式創新」一詞於2010年代前後開始被廣泛使用。全球研究聯盟(Global Research Alliance)指出包容式創新的特徵包括基於成本最低化的可負擔性(affordability)、可持續性(sustainability)、質量(quality)、邊緣族群的可近性(accessibility)、並且能夠被廣泛接受。包容式創新研究涵蓋了以下四種面向:(1)創新先驅的包容性:透過創新嘗試解決的問題通常植基於窮人遇到的困境;(2)創新過程的包容性:窮人能夠參與創新商品與服務的發展過程;(3)創新採納的包容性:窮人消費者有能力掌握創新;(4)創新影響的包容性:創新商品與服務對於窮人的生計具有正面的助益。

一、從「移動即服務」到「移動服務社會」

移動即服務(Mobility as a Service, MaaS)是一個交通整合服務新觀念,從2015年被提出來後,已成為全球的交通服務化的主流思維。MaaS是指,用單一平台整合多元運輸服務,提高交通移動便利性。例如,日本小田急電鐵株式會社推出的EMot APP,除了有多元運具路線搜尋、即時交通資訊、旅運規劃、電子票整等基本功能,還增加了交通擁擠預測、隨選巴士預定、販售旅遊套票及餐飲儲值等功能,讓旅客使用更便利。如果要將MaaS應用在原偏鄉的長者出行或使用情境中,因為偏鄉民眾與長者的數位化能力有落差、通訊環境也不一定適合,故需要從包容式創新來思考,而非過度強調科技的便利與速度。例如,原偏鄉民眾想要從家中到市區就醫或復健,就不能只能透過手機APP,需要結合傳統的語音進線或村里長的協助,來完成交通工具(長照專車、幸福巴士、一般公車…)預約,更不能強調一定要數位支付或手機應用,因為民眾並沒有這樣的數位能力。因此,筆者主張應將傳統交通供給的MaaS工具,轉化為人本需求思維的「移動服務社會」(Mobility as a social service, MaaSS),建立以「數位弱勢」或「移動弱勢」使用者為為核心的移動服務典範。此種以社會目的為出發的包容式創新,才能夠透過科技創新更進一步不只解決高齡移動困境的社會問題,更可以反向來進行「入宅服務輸送」,進行食(供餐)、醫(到府問診/遠距醫療)與助(居家照顧與入宅關懷)等創新服務。

二 、「食醫助行」包容式創新

「食醫助行」是一種以共享交通的移動力來推動偏鄉到宅的食物(實物)、醫療和居家關懷的服務輸送創新,幫助長者、病患和弱勢族群達到健康、幸福和尊嚴的生活。這種做法的核心是建置以「使用者為中心」的共享交通科技平台,用移動力將飲食、醫療和社會服務有機地結合起來,從而創造出一個全面性的偏鄉守護體系,並且以強調照護對象的需求和交通供給端的司機參與為原則。「食醫助行」不只是一個科技媒合平台,更是用移動編織出偏鄉社會關懷網,透過社區資源和志願者的參與,提供相應的生理、心理、社交和照護支援,以實現全方位的生活守護和社會融合,打通原偏鄉的交通運輸微血管,建立偏鄉長者或獨居者的到宅服務網絡,增進對生活的信心和獨立性。

1. 食:食物(實物)輸送

根據聯合國環境署2021年所發表的糧食浪費指數報告,全球每年浪費近10億噸食物。聯合國報告也提及餐廳和商店的食物浪費,佔總食物浪費量的17%;若再加上農場和供應鏈中發生的食物浪費,總計有1/3的糧食產出從未被食用。這些浪費的食物足夠養活30億人,讓飢餓絕跡。

其次,台灣一年浪費的食物平均多達384萬噸,若把浪費的廚餘放進廚餘桶,疊起來的高度相當於1.3萬座101大樓,浪費問題非常嚴重。近年來,愈來愈多企業紛紛投入惜食行動。例如,許多大型賣場與基督教救助協會合作,將即期的食品物資轉贈給1919食物銀行,做為教會課輔班、老人照顧的供餐食材,成為社會弱勢救助力量。唯要將惜食物資媒合給弱勢民眾或偏遠社區時,最大困難不是找不到願意捐贈即期食品或物資的企業或個人,而是將這些物品送到原偏鄉的「物流成本」過高,因為「距離太遠」本來就是原偏鄉最大的痛點。

2. 醫:到宅醫療

對於年紀大、住宅與交通不利於行動不便的老年人,看病成為一項艱難的任務,對於偏鄉長者「就醫出行」更是難如登天。而在日本,有醫師到家裡看病的行為稱「到宅醫療」,其目的是支援在家生活的醫療或健康照護手段;在日本不管是否罹癌病人、末期重症,只要有失能、失智或就醫不便的老人,甚至小孩,都可以接受「在宅醫療」。具體而言,到宅醫療有以下三大好處:(1)提升因失能或疾病特性致外出就醫不便病人之醫療照護可近性,減少病人因行動不便委請他人向醫師陳述病情領藥之情形;(2)鼓勵醫事服務機構連結社區照護網絡,提供住院替代服務,降低住院日數或減少不必要之社會性住院;(3)改善不同類型居家醫療照護片段式的服務模式,以提供病人整合性之全人照護。

3. 助:居家照顧

居家照護是指在家中提供的照護服務,旨在幫助需要長期護理的老年人、身體殘障者、患有慢性疾病或重病的病人,以及其他需要照顧的人。居家照護通常包括日常生活的援助,例如食物準備、清潔、洗衣、買菜、洗澡、穿衣等等,同時也包括醫療照護,例如監測病人的健康狀況、藥物管理、傷口護理、病理檢測等等。居家照護的目的是讓需要照護的人能夠在家中舒適地生活,同時也能讓家庭成員減少照顧的負擔。與到宅醫療面臨與相同的困境,目前居家照護員若要到個案家中進行服務,交通工具均需自理,距離成為居家照護服務輸送的最大困難之一。

4. 行:移動服務媒合平台

所以,要有效媒合食物(實物)、醫療人員和照護服務進入原偏鄉,提供弱勢民眾的物資、醫療與照顧需求,需要有一套創新的「共享交通媒合運輸模式」,用共享科技平台來調度多元過剩車輛與志工人力,以共乘方式將特定原偏鄉所需的惜食物資、醫療人員和照顧服務員在指定的時間、用低的成本,共乘到指定的載送目的地點,極大化偏鄉有限車輛的運能、降低整體的運輸成本,解決「不患寡而患不均」的偏鄉交通因境,實現行的正義。

參、逢甲大學小驢行偏鄉交通預約媒合平台

筆者所服務的逢甲大學,近年來和地方政府、中大型企業和多家食物銀行協會,投入於偏鄉共享交通平台的推動,探索如何引動民間過剩交通運能(例如:偏鄉公車、幸福巴士、教會福音車、民間自用車或各式運輸工具),推動共善社會願景。逢甲大學小驢行團隊所研發出來的偏鄉交通預約媒合系統,係以共享經濟與適域服務(Location-based Service)的創新科技,整合政府長照專車、復康巴士、民間租賃車行、無障礙計程車司機,透過網站、LINE@方式媒合長者、家屬對無障礙接送服務需求。

圖:小驢行「食醫助行」偏鄉預約媒合平台

小驢行偏鄉交通預約媒合平台有以下幾個特色有:(1)O2O交通共享媒合系統(包含:傳統電話進線、WEB、APP與LINE@等叫車方式);(2)整合跨載具(包含:長照專車、計程車、租賃車…不同載具);(3)跨車隊(包含:個人司機、小型車行與合作社、復康業者、銀髮長照機構…等車隊型態);(4)跨區域(允許各縣市地區自營或跨區域的聯營);(5)跨服務(可兼容銀髮年長者、偏遠地區、身心障礙者、輔具物件等多元服務),打造一個兼具人文關懷與弱勢扶持的移動服務生態系統。此種以弱勢為出發的包容式創新科技,更能創造多元的社會價值,整合偏鄉不同移動目的水平服務,帶動「食醫助行」的到宅服務。截至2023年底止,該平台已完成300萬趟次長照就醫與偏鄉出行媒合接送,帶動台灣偏鄉社區經濟的未來轉型想像。謹以本文說明逢甲大學小驢行團隊在台灣偏鄉所嘗試的包容式創新社會解方,若有任何寶貴建議,歡迎給予指正。來信請寄:samuel.hou@gmail.com,謝謝。

--

--

侯勝宗 Sheng-Tsung Hou

Dr. Sheng-Tsung Hou is a Distinguished Professor, Graduate Institute of Public Affairs and Social Innovation of Feng Chia University, Taiwan, R.O.C.